「產能過剩」勢成會晤焦點 清華專家:議題本質產業競爭

【今日点击】當前,歐洲多國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話題高度關注,料將成為中歐領導人會晤其中一個焦點。

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質疑之一,是認為其優勢建立在補貼基礎上。2023年10月,歐盟發起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今年3月進一步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為期9個月的進口登記。

扶持新能源產業政策「世界通行做法」

對此,受訪學者表示,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大環境下,歐美諸國對新能源產業均有一系列扶持政策,這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對中國的指摘沒有道理。

4月29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會見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時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既沒有歐洲企業主動申請,也未得到業界支持,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美歐等發達國家在晶片、電動汽車、農業等領域均存在大量補貼。如美國《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安排75億美元資金支持汽車充電設施建設,《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對最終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提供每輛最多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指出,《通脹削減法案》明確禁止受補貼企業使用中國成分,要求優先使用美國成分,這種進口替代補貼屬於世貿組織的禁止補貼。

從全球及未來需求看,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並不存在過剩產能。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是2023年中國產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是2023年中國產量的5倍多。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助理李治認為,所謂「產能過剩」議題的本質是產業競爭問題。他說,歷史上歐洲汽車產業發達,但中國從未指摘過歐洲汽車「產能過剩」。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在電動汽車、光伏等新朝陽產業領域,相較歐洲而言中方現在有着頗明顯的比較優勢,並不存在歐美指摘的通過扭曲市場等行為導致的「產能過剩」。追根究柢,歐洲真正的焦慮在於,如新能源車產業原本是其支柱產業,無法輕易放棄,更關乎其當地就業,處理不好將影響社會穩定。

王文濤稱,歐盟不應一手高舉綠色轉型的大旗,一手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

稱中歐應從應對氣候變化高度出發

對於「產能過剩」議題,除了王文濤,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處公使彭剛等多部門機構負責人均予以駁斥。盧沙野日前受訪時稱,歐洲人應該多從自身找找原因,不要一味怨天尤人。

李治表示,歐洲一向非常關注氣候變化問題,是綠色清潔能源的倡導者,新能源產品是符合歐洲發展理念的。因此,中歐間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歐洲應改變對抗思維。同時,中歐雙方應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出發,做長遠打算,更多強調合作,而非惡性競爭。丁純亦認為,中歐間產生經濟摩擦並不可怕,雙方應實事求是,關注對方關切,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Related posts